茶道以修身,律道以明志——专访高级合伙人米玲玲律师丨小“骏”故事

单位 | 申骏律师事务所(上海/北京/深圳)发布日期:2020-07-31 11:16:03

采访嘉宾 | 米玲玲

主持人 | 蔡文博

米玲玲律师是申骏的高级合伙人,长期从事公司业务、城市旧城区改建、并购重组、财税等非讼业务。本期小“骏”故事让我们走近米律师的执业心路。

问:您热衷于茶艺,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泡茶心得吗?

米:茶道其实是一个让我身心放松的载体。本身茶道文化在中国非常源远流长,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共同语言,我们客户或者朋友大家可以一起沟通。本身茶是有很多益处的,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也慢慢对中国的各大茶系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大家平时看我好像到了办公室会先泡一壶茶,然后开启一天的工作,其实跟你们年轻律师喝咖啡是一样的习惯。

 

问:如果说茶艺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您会建议律师在工作中注意哪些仪式感呢?

米:说到仪式感,其实我想多讲几点。很多的不了解我们这个行业的人从英美剧中感觉律师是一个非常光鲜亮丽的职业,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律师的社会地位不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客户的角度上来讲,律师地位也没有欧美国家那么被客户所尊敬。对我们律师而言,首先是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次要为中国的法治进程作出贡献。有志于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人,其实更多的是要把律师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说单纯就像一份普通的工作。从这三个角度上来讲都需要仪式感。

自身的仪式感是对自己每天所辛勤付出的工作给予的一种肯定。对客户而言,他脑海里的律师是什么形象呢?如果是想象成一个男律师,肯定是一个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如果是一名女律师,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职业装和恰当的妆容。如果符合这样的形象,那么对于客户而言,这位律师的第一印象就是OK的。

接下来的仪式感可能讲的就是比较深层次的,我们提供的法律文书是不是具有漂亮的版式。对某一个律所或者某一个团队而言,提供的文书版本是不是能让客户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很重要。从法院的角度,接到了某一个文书,如果能一眼知道出自申骏,说明我们的格式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仪式感让客户觉得我们是可以被信赖的,让法官觉得这家律所提供的法律服务是专业的。

第三,对律师职业自身的成长发展而言,确实需要仪式感。我们每天进到律所来上班,大家都是西装革履,你看到同事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愉快?像我可能就是再需要一杯茶,像你们可能再加一杯咖啡,工作就在这样的一个非常让人舒适的环境里面开始,这种同事之间的仪式感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团队的仪式感,比方说有小伙伴生日,我们在群里都会道生日快乐,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是对过生日的同事来讲,我相信他会收获一份温暖。团队建设就是在这种小小的仪式感里面得到呈现的。

我真的觉得仪式感非常重要,当然不是说我们只要外在的表现形式,不要内在的。我们律师更应当关注专业的培养,内核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在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法律服务输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仪式感。长此以往,律师的地位也会在不知不觉的仪式感中被社会所肯定,也会促进我们中国法治的进步。

 

问:您在很多企业担任常年法律顾问,请问您是如何收获口碑的呢?

米:我执业已经十多年了,在律协的统计范畴里,我还属于中青年律师,也不能算是老律师。每个律师的发展历程都是从小菜鸟慢慢成长为中坚力量,然后再发展成权益合伙人、高伙或者初始合伙人,成长的过程当然缺少不了客户的支撑。这些客户怎么来?很多的青年律师或者小白律师觉得刚刚开始入职的时候一个客户也没有,完全没有安全感,也不知道怎么去开拓客户。其实这个问题以前也曾经困扰过我,真的很有压力,晚上睡不着觉。那个时候我在一个传统的合伙律所里面,团队是非常松散的,一个合伙人下面带几个徒弟大家就去做业务了。合伙人和合伙人或者部门和部门之间其实是没有沟通的,大家都是独立的。中国的这种律所是特别多的,意味着做的多,就拿的多,你就有饭吃,你的助手就有饭吃。那个时候我是不具备开拓客户的能力的,甚至说要很好的服务一个客户,我相信我都是不具备条件的。

对于青年律师,我建议一定要有规划,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比方说你刚刚取得律师执照,在这里肯定是不区分年龄的,有些人可能大学毕业就拿到执照,还有一些人考了108年,将近40岁也拿到执照了。对于律师执业门槛而言,他还是新手,他的新在于刚刚可以进入律师可以提供法律服务门槛,不代表具备了可以独立执业的能力,这个一定是区分开来的。要把所有的零散的知识运用到法律服务的业务中,不仅仅是零零碎碎的拼凑就可以提供服务,一定要活学活用。每一个案子都不可能完全是一模一样的,除非比方说一些交通事故的批量案件,可能无非换一个人,标准、流程是一样的,这个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子,不懂就要问,首先要学带教律师是如何写法律文书的,他为什么是这样写起诉状的?我如果让我来写这份文书,我会怎么写?如果跟带教律师写下来有区别,为什么他的表述不同?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学会办案思路。

第二,一定要去学习整理卷宗。大家都会觉得是一个行政事务,是去打杂的,其实不是的。我在做实习律师的时候,最享受的时间就是晚上下了班以后,一个人就在档案室里面把人家做好的案子一本一本打开。排页其实很简单,就是按照目录顺序排列材料。排好了以后,开始看这个案子就像看电影一样,脑子里有画面感,这个案子大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现在的证据有哪一些?法院采信了哪些证据?为什么没有采信一些证据,如果能提供什么证据,案子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动向?结合着判决书,结合原被告的证据非常有意思,在那一段时间我的法律思维也有了一个很快的成长。

执业到了五年六年,很多的律师到了这个时候就有点守不住寂寞了。大家就觉得已经做了五六年了,好像带教律师给我的案子对我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挑战了,我可以很轻松的把它都给cover掉,我觉得自己具备飞的能力了,但是缺乏东风,没有客户认可我。比方说A公司所有的事务都是我解决的,至少带教律师很放心让我全权去做。我能不能拿到一个和A公司完全一样的客户?不一定。带教律师其实帮你解决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信任问题。虽然你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但是对客户而言,能解决这个事务的人有很多,为什么要选你呢?可能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能提供服务的律所本来就寥寥几家,这种情况可能只能去请这几家律所。我们通常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常年法律顾问,如果很用心的做了七八年以后,我相信80%的律师是可以提供质量还相对稳定的服务的。为什么客户要选择你的带教律师不选择你呢?就是缺乏信任。这个信任的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做人的板。我一直认为要成就一番律师事业,一定是要非常好地去做人。要懂得尊敬我们的对手,尊重我们的客户,尊重我们的法律,甚至说我们应该信仰法律。客户信任的是你的带教老师,而这份信任客户并没有跟你建立起来。可能到了合伙人层面就要解决怎么样去跟客户取得有效的信任,进行资源整合的问题。

把话题拉回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客户?首先是口碑,因为每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都会留下痕迹,比方说我今天跟你发生了一件事情,可能你对我有一种评价,一个第三方见到了我们之间的整个过程,他也会对你和我分别做出一个评价,而这个评价就是我们大家口口相传的口碑。如果你的A客户对你非常认可,然后在他的朋友或者客户里面有相应的需求的时候,他就会推荐你。渐渐的在某一个圈层里面,你成为他们共同的律师。为什么有很多律师业务越做越大,说明他的为人达到了相对比较高的水平,大家对他的信任是持续的。有很多耐不住寂寞的律师,在服务A客户的过程中,他可能是用了100%的努力,但是他可能又获得了B客户,他就会觉得B客户好像比A客户更好,就让客户A觉得被怠慢了,A客户就自然而然失去了。所以我们在服务老客户开拓新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的法律服务的输出要保持不变,我们的初心要保持不变。

 

对青年律师,米律师有一些话想说(敲重点!!)

米:现在律师事务所的流动是非常高的,不论高层人才还是团队的流动。如何选择律所呢?现在有两种模式,一种传统的合伙所,一种是市场化的公司化律所。有很多律师换所的过程很盲目,可能因为团队或人事矛盾就产生了要流动的想法。如果在传统的合伙所里流动,从A所换到B所,其实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A所里面是单打独斗,到了B所里面还是单打独斗,无非结算方法不一样。比方说A所是要预提一个比例,然后剩下的锅碗瓢盆费用年底结或者月结。B所说不要预提了,先每个月拿一点钱,到年底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算账。只是换了一种算法,本质还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不需要对其他人甚至律所负责任。这种情况下,换所真的很浪费时间。此外,也会让客户产生一些小小的不信任。所以,我不建议在同等模式的律所下换所。除非从一个非常小规模的的律所换到了一个大规模的律所,有拓展业务需要的就另当别论了。

第一,对于一个非常年轻的律师来说,传统的合伙所和公司化的律所哪个好?如果没有找到很好的律师来带教,在公司化的律师事务所里可以学很多东西,公司化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这种环境会锻炼你的法律思维和服务客户的能力,法律服务的输出也是标准化的,也很容易跟大客户契合。如果在一个杂乱无序的律所里面,疯狂地成长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很多大客户是不认可你的。比方说A公司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有套固定的流程要走,某律所出具的文件今天是A样本,明天是B样本。客户看来这个法律服务好像非常随意化,没有标准化的输出,在审批的时候可能因此要多走几道流程,这就产生了不契合。

第二,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客户量,到底是选择合伙所好还是选择公司化的律所好?我非常尊重不同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律师更看重创收,在公司化的律所里毕竟有成本费用,可能收入是没有预期高的。如果特别在意这种收入产出比的话,到公司化的律所后,心态就需要调整。对于有志于把律师事业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的律师来说,律所就是一个梦想的载体,公司化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投入产出比就不是考虑的重点了。这一定是集大家的合力去走的,在共进退的前提下,公司化的律所一定会走地更稳更长久。

 

采访后记

米律师的倾囊相授,可能会让迷茫的青年律师少走5年弯路。律师所追求的仪式感不仅仅是外在,还有内在的人品和专业素养。律师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法律服务,还有一颗值得被托付的真心。